提到东北,老一辈军迷脑子里就像放老电影,永远跳不出那句:这地方谁都不敢小瞧。翻开地理图,全中国版图右上角一大块,黑、吉、辽一泼墨上去,面积、人口这就不说了,光底下埋的铁、煤储量,连苏联人都眼馋。谁都盯着,谁都想抢。解放战争还没打响,东北已经暗流涌动。三线工厂里蒸汽机声吼,田野间稻谷一茬接一茬。一到冬天,落满白雪的铁路沿线,看着就结实。
1948年这事就这么爆开。大伙记住了辽沈战役,就是南满到锦州这一刀切下去,把国军头都晕了。南京这头蒋介石满脑子打算盘,想着守住华东就能扳回一点局势。毛泽东早就拿盘算纸,多年前在延安就跟人掰着指头算东北。什么叫家底,东北就是家底。为什么要抓紧把山东部队调过来集结,什么先下手为强?史书里写的全是数,当时身临其境,气氛那可是紧张:输不起,东北丢了根儿都没了。打的是牌桌牌面,拼的是底气。
东北这地方真没得挑的。别的地方零碎点,哪个都强不如一个完整东北。钢厂大烟囱近百米高,通钢、鞍钢、煤矿罐头,两天三夜冒黑烟,列车厢厢矿石油罐,从哈尔滨到大连一路追风。到了打仗时候,全靠这些工厂组装零部件,把坦克卡车连夜维修赶赴前线,有保障,解放军的轻武器弹药一车车开出去,支援到华北,供给上来了仗心里有谱。这不是纸上夸,工厂里面全是真刀真枪干活的兵。
靠天吃饭?东北不是。松辽平原稻谷小麦拉一车都压弯车轴,刚夸出口袋重,半个月前线就勒令加菜。打仗后期能翻盘,后勤就是底气。淮海拉锯一年多,二十多万战士肚子饿不着,多少是北粮撑着的。看别人拉长战线慢慢磨,解放军后头这一天当两天用,这种差距值百万兵力。
大家总问,为什么北部战区主力集团军这么多,重兵在这云集,真以为是摆设?真有事,东北就是北疆盾牌,防线立地。年代变了,味道没变过。外面这局势紧张点,大家盯着东北。说南海热点也是热,东北这种硬骨头区域才是中华安全屏障。什么叫稳,兵力扎根在这块地上拔都拔不动。铁路线公路,就是为了扛事情来。常年演习,装备进化到什么水平,上头心里有底。不光盯外部,也要扛住本土压力,东北就是心腹地带。
转念一想,为什么当年毛泽东清楚辽沈优先要打,为什么不是淮海、不是平津。这得看全局,步子不能乱。东北打透了,活的不是战役,是给全国添了根强心针,谁都抢不走。说白了,这波要是打输,后面哪有淮海余地?国民党精锐全窝里,这就是拼刺刀,拼意志,拼兵员,拼账本。东北资源一抓在手,枪炮,子弹,米面,油盐,煤炭,随时支援南战场,解放军就像装甲车后面拖着铁库,前头咋打都不怕,后头跟着送。
对比下别的地方,南线河网交错,山多粮食不集,打到后头只能均摊物资。东北一出手,火车一运就是整编师后勤。装备靠得住才敢加速推进,没后顾之忧。大家都明白,这棋盘首根落子,一定要死咬东北,局势扭转就在朝着华北华东扩散。破锦州锁口,东北全局打开,徐蚌淮海一步步变成顺水推舟。平津只等收网。
国共双方都看准了,抢东北,抢的是气运。老蒋盘算不出这么细,等沈阳丢了才醒悟王牌部队早被消耗,输的不是仗,是根本没留后手。东北这块地谁抢谁吃亏。满洲沈阳长春大连,根基太深,高校军工厂输送资源,兵员调集,线路清晰。国军撤退没个章法,自己也乱,放弃工业带后一步都难。
后来史学家反思,这一招真是精准。东北拿下,其它战役成了补刀。华野中野主力全靠北粮南下,战车火炮一批一批南调。外面喊靠苏联,其实就是靠咱自己家底。苏联那会儿捡点设备,也就那一时半会事。真正撑住东北的,是大批基层干部和工农兵三线队伍,协作能力顶到天上。
北部战区这三个主力集团军,不是装点门面,是对这片家底有决心有底气。和平时期磨合演习,实际上是把这块地全当作国家安全兜底区。谁动东北线路,分分钟抵达一线,装备运转支援全到。北部战区有多结实,看看这些年大型演训,铁水牛皮。外界分析再多,看不懂就是看不懂。兵马大都屯东北,不是虚张声势,这才是中国的安全逻辑:有根、有底、有保障,什么时候都能扛得住。
归根结底,不是东北这块肥肉容易啃,是谁能抓住战略机遇。辽沈战役开头占便宜,靠的是早谋划。东北打透了,后续全国水到渠成。翻开历史,优先东北的决定,就是把全国胜利提前推上一大步。
现在再看,北部战区重兵扎根东北,稳的不光是这片黑土地,背后撑起的,是整个中国安全格局。用网友一句话:东北动不了,大后方就踏实。外界盯也好,分析也罢,有本事来抢试试看。
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,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胜宇配资-济南股票配资公司-手机炒股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网站来找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